• 199新生活动
  • 课程模式
  • 中高考集训班
  • 一元试听课
  • 一对一辅导

尖锋资讯 尖锋> 尖锋资讯

教育观点!放弃报考清北事件:当教育功利化撞上学生选择权

0 2025-07-08
近日,江西某一中 “清北团队合作群” 的解散引发全网震动。班主任漆某芳因三名高分学生放弃报考清华北大,在群内痛斥学生 “以自我为中心”“辜负学校百万投入”,最终情绪失控解散群组。这一事件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当前教育生态中 “唯名校论” 与学生自主选择权的激烈碰撞。

据校方通报,学校老师在得知学生填报上海交大、复旦等高校的计算机、金融等热门专业后,情绪激动地表示 “教育的失败”。这种激烈反应并非偶然 —— 学校为培养尖子生投入百万资源,教师绩效、奖金与清北录取率直接挂钩,地方教育部门更将清北人数纳入学校考核指标。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学生的志愿选择早已超越个人命运范畴,成为学校政绩、教师利益的博弈筹码。

但三名学生的选择却展现出新一代考生的理性觉醒。他们的高考分数若报考清北,大概率被调剂至冷门专业,而选择其他名校的王牌专业,则能确保专业对口与就业优势。这种 “专业优先” 的决策逻辑,与教育部近年来推动的新高考改革方向高度契合 ——2025 年全面落地的 “3+1+2” 模式,正是通过强化专业选择权,引导学生从 “盲目冲名校” 转向 “精准选专业”。

事件曝光后,网上舆论迅速分化为两大阵营:
支持者认为,学生成年后有权自主规划人生。网友 “教育观察者” 指出:“清北冷门专业退学率高达 15%,而华五高校热门专业就业率超 95%,用人生冒险换学校荣誉,这笔账不划算。”
反对者则批评学生 “忘恩负义”。家长群中有人质疑:“学校投入百万资源培养你,放弃清北就是辜负集体利益。”

江西某教师匿名吐露:“校长被教育局约谈‘清北断档’的压力,最终转嫁到教师身上”。这种压力链条倒逼学校忽视学生志趣,形成“名校绑架”。

更深层的争议指向教育本质。教育专家李锋尖锐指出:“当清北录取率成为衡量教育的唯一标准,教师沦为 KPI 的奴隶,学生被异化为升学工具,教育便失去了育人的温度。” 这种功利化倾向,在部分地区已演变为畸形生态 —— 某县教育局将清北人数纳入学校年度考核的 30%,直接影响校长任免与教师职称。

这场风波暴露的,是 “唯分数论” 评价体系与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深层矛盾。破解困局需多方合力:

  1. 改革评价机制
    近年来,教育部在“破五维”工作中成果显著,坚持以立促破,破立结合。评价教师不唯学历和职称,不设置人才“帽子”指标,避免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片面做法。评价科研水平不唯论文和奖项,设置“代表性学术著作”“专利转化”“新药研发”等指标,进行多维度科研成效评价。湖南浏阳试点的 “增值评价” 已初见成效 —— 农村中学清北人数虽降,但学生竞赛获奖率提升 300%。
  2. 强化专业引导
    高中学校应建立完善的生涯规划体系,通过专业体验课、校友分享会等形式,帮助学生理性决策。正如瑞昌一中知情学生所言:“老师平时对我们很好,只是这次太急了。”
  3. 尊重自主选择
    家长和教师需意识到,志愿填报是学生独立人格的重要体现。澎湃新闻的评论切中肯綮:“谁承担选择的后果,就该听谁的意愿。”
  4. 重构教育伦理
    教师应回归 “育人” 初心,避免将个人利益与学生选择捆绑。正如网友 “教育闲操心” 所言:“教育的本质是赋能,而非驯化。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 “成为人”

怀特海曾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个体,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路。” 当 985 录取通知书与热爱领域的入门券摆在面前,选择后者未必不是更明智的起点。瑞昌一中事件或许能成为一个转折点 —— 让社会重新思考:我们需要培养 “清北毕业生”,还是能在人生赛道上自主奔跑的人?

当Z世代用脚投票追求“热爱即真理”,教育者需要的是自我革新:放下排名执念,拾起对个体生命的敬畏。正如某网友的呐喊:“若教育只剩下一串数字,我们终将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非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