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中考分配生发生很大变化。以往各区高中会举行分配生考试,来确定分配生名额。但今年取消了。而且据说以后还会采取“指标到校”的方式。后面的分配生到底如何安排,以教育局的安排为主。不过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指标到校”到底是怎么安排的。
一、武汉市现行的中考分配生政策,为什么需要调整?
武汉市现有的分配生政策,本质上也属于“名额指标分配招生”这一类,也是把省示范高中招生计划的50%名额分配给本区的各初中。乍一看,好像跟其他一些城市的“指标到校”区别也不大,但是认真看各学校的分配生名额时,不难发现弊端很明显。
1、出发点不同。武汉市的分配生政策初衷应该是好的,但是实际执行中,事实上变成了重点高中提前绑定优秀生源的工具,这种出发点是有利于重点高中抢优质生源,让自己强者恒强,而不是为了促进义务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
2、分配对象。武汉市的分配生政策,并不是将指标分配到每一所初中的,有的高中压根儿就不分配哪怕一个名额给某些普通初中,而且,获得分配生名额的初中,也是将指标分配到具体的学生,一旦学生中考发挥失常没有达到对应高中的最低分数线,这个分配生指标就会作废。
其他城市新推行的“指标到校”政策,是本区重点高中将指标分配到每一所初中,考生只要分数不太差,只需要跟本校的其他考生竞争,而根本就不需要关注其他学校比自己分数高的考生有多少。
3、分配依据。武汉市省示范高中的分配生数量,主要是根据初中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生源质量来分配的,而且跟自己关系更密切的初中,在分配生名额上给予了明显的倾斜。而当前一些城市新推行的“指标到校”政策,则主要依据各所初中学校应届毕业生人数来按比例分配。
4、现状格局。武汉市各城区、各初中的分配生数量,呈两极分化的格局,马太效应突出,少数名初已经形成分配生的寡头垄断局面,这一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导向是背道而驰的。
二、那么“指标到校”怎么安排?
2022年,教育部明确要求,“要将优质普通高中学校50%以上的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进一步压减优质公办普通高中和民办普通高中跨区域招生计划”。
各省市都已先后发文要求,优质高中(通常是省一级的示范高中),要将当年招生录取计划人数中不低于50%的名额,分配到符合条件要求的一般初中学校,尤其是薄弱初中(民间俗称“菜初”)倾斜。
但实际上“指标到校”,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很多城市早就已开始推行了。
三、武汉市如果推行“指标到校”政策,将会产生哪些影响?
1、同一个城区的初中学校之间将会趋于相对均衡化?
“指标到校”政策是基于初中考生人数来计算指标人数占比的,学校的规模越大,考生越多,获得的重点高中录取指标就越多。“指标到校”政策,将原来中考的校际之间的竞争为主,变成了校内竞争为主,逐步缩小不同初中之间的差距。
打个比方可能更有利于大家理解,2022年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给武珞路实验中学的分配生是99人,给粮道街中学的分配生只有14人。如果武珞路实验中学考生1000人,粮道街中学考生600人,按照“指标到校”政策,假设省实验中学给武珞路实验中学的指标是100人,那么给粮道街中学的指标则应该提高到60人。
同时还会设置一个指标到校的校线,既有指标名额,又达到校线,才会被录取。
比如:粮道街有60个省实验名额,指标分数线为590,则拥有省实验名额的60个粮道街学生,按中考成绩从高到低排序,第57名590,第58名589分,则前57名被录取。剩下的两个指标名额被浪费。
但政策落地时,会不会按照学校规模来分配,这个是值得思考的,毕竟维持好看的升学率,最重要的就是把控生源质量,如果拥有人数较多的普通初中,分配到更多的名额,达不到指标线的情况下,这些被浪费的名额又会流向哪里呢?
2、“名初普娃”最悲催,“普校牛娃”最受益?
如果你的小孩是牛娃学霸一枚,恭喜你!自主招生、指标到校、统一招考,条条道路上名高。
有人说,如果你的小孩,在普通初中算优良水平,在名初只能普通学生。参照“指标到校”的政策,在普通初中,也许能获得重点高中的指标生,而选择去名初,他很可能面临的是“地狱级内卷模式”(最后勉强上一所普高甚至上不了高中)。
因为“指标到校”,你孩子的PK对象都是同一个学校的其他考生,前者相当于你的孩子作为天津考生参加高考,后者相当于作为河南考生参加高考。最主要的区别是,你在哪里参加考试。
但事实上,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抱着捡便宜的态度进了普通初中,即使拿到了指标名额,又是否能达到指标线呢?
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无论怎样变化,身为学生,努力学习永远不会错。所以,不管政策如何变化,对孩子而言,提分才是重中之重。
四、上高中的三种方式中,名额指标分配招生或将成为主流方式
中考,可以说是决定一个人人生走向的第一个分水岭。因为高考还可以复读,但是中考却不能,只有一次机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考不上高中,就要上职高(中专)。尽管职高也有3+2升学、高考班等模式(只能说,也有大学可以上,却很难上名牌大学),大多数家长对此接受度相对较低,毕竟优质的用人单位对学历普遍很看重,这个问题短期难以改变。
顺便说一下,很多家长都有一个旧认知,认为高中和职高录取比例是“5:5”,认为只有50%的概率上高中,其实这些都是老黄历了。
2023年,武汉市的公办普高率达到56.6%、如果加上民办,普高率达到62.9%,低于北京、深圳、上海、成都,但高于南京、杭州、广州。
纵观全国几十个大中城市的高中招生(初升高)录取办法,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统一招生(参加中考凭分数录取,俗称“裸考”)、名额指标分配招生(各地叫法不同且做法也有所差异,比如“指标到校”、“名额分配到区”、“校额到校”、“分配生”、“定向生”等)、自主招生(主要针对特长生择优录取)。
从最近两三年各城市中考改革的动向来看,主要呈现出以下三大趋势:
1、优质高中的自主招生比例正在进一步压缩,通常比例在5%-10%之间、个别名校在20%以上。
2、名额指标分配招生的比例不断在增加,少则50%以上,多则80%以上,而且名额指标分配主要在本区之内,跨区招生会进一步减少。
3、与之对比的是,统一招生的比例也有所减少,意味着今后靠中考裸考这种方式上高中的比例将进一步减少,占比可能从现在的40%左右,进一步下降到20%-30%。
五、当前中考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中考改革的方向也很明显,总体指导方针就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均衡化,改变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初中阶段“公退民进”的原有教育格局,改变一味追捧热门名校、过度追求分数等失衡现象。
对于前者,通过“公(办)民(办)同招”、公参民学校全部转公办学校等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当然,还有一些有待继续深化和改进的地方。
对于后者,主要是通过调整优质高中的招生录取方式,将省示范、市重点等优质高中的招生计划,拿出50%-90%的名额指标直接分配到区、到校,将原来“名初”全面碾压“弱初”的“校际竞争”,变成校内竞争,这种方式将会大大降低家长们对少数热门初中的热捧,同时也会大大降低学区房的热度。
这种做法,跟高考的招生录取方式其实很类似。高考都是“省内淘汰赛”、而不是“省际竞争”。每个考生只跟省内其他考生竞争,根据成绩从高到低排序,只有胜出者才能考上某某大学。在“地狱级竞争模式”的河南省,即使一个考生的成绩如果在天津能上一所211大学,但是在河南省他就只能上一所普通一本甚至二本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