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强的思维能力对孩子而言,帮助是非常大的,那么怎么样才能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八种类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求异型。这是在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的分析性的思维形式,而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从不同的方面探索问题的多种答案。如16—10,可以启发孩子用不同的叙述方式表述这道算式。如①16减去10等于几?②16减去10还剩多少?③16与10的差是多少?④10与什么数的和是16?⑤16比10多多少?⑥10比16少多少?⑦16减去什么数等于10?⑧10加上什么数等于16?这样,既使孩子透彻理解了数量关系,又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其它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就不赘述了。
二、求同型。这是一种进行综合、概括的思维形式。如上例,家长亦可以用几种不同的叙述方法提出几个问题,让孩子归纳出16—10的算式来。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异中有同的习题来训练孩子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如:①甲乙两人接到加工54只零件任务,甲每天加工10只,乙每天加工8只,几天后完成任务?②一件工程,甲独做10天完成,乙独做15天完成,两人合作几天完成?像这些形异质同的问题,要引导孩子自己总结出: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解一题会多题,可以起到减轻孩子负担的作用。
三、递进型。这是一种属于逻辑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例如,教师已经讲授“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一类题时,可以引导孩子用已掌握的“已知一个数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解题规律去进行逻辑推理,让孩子自己发现新出现的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规律。家长不要越俎代庖,否则吃力不讨好,反而妨碍了孩子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逆反型。这是一种敢于和善于突破习惯思维束缚的反向思维形式。在数学教学中,可供训练的材料比比皆是,如加减、乘除、通分约分、正反比例等,问题是家长如何善于运用它。如教验算时,16-10=6,孩子习惯地用16-10=6来验算,这时家长可启发学生用6+10=16来验算。经过训练,家长便可知道用加法验算减法、用减法验算加法、用乘法验算除法、用除法验算乘法了。